2006年6月30日 星期五

對位思考,感同身受

馮仁厚/群仁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

 工作上的互動關係,常常是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最頻繁的互動關係。然而,人際互動關係的不良,常造成的組織溝通障礙與內耗,卻是每個企業浪費時間最大的地方。

 依據美國管理學會的調查,每週因溝通不良而浪費5.6小時,佔整週40工作小時的14%時間,累積1年就是7週的時間。而在很多課程中,問到該企業因溝通浪費的時間比例時,大多數的人都會回答:「我們浪費時間的情況沒有比這個數字少。」

 由此看來,如何營造良好工作關係,就成了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關鍵了。但是,人際互動的關係,是人與人之間的雙向關係,組織可以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,有充分的資訊公開共享,卻不能夠替代個人,在做好營造良好工作關係必要的責任與努力。

 保持柔軟的心,與人為善,是享受人際良好關係的基礎。但是,在忙碌的工作職場中,追求成效是工作的基本要求,良好工作關係的基礎,仍然奠基於工作成果的展現。因此,在快速的回應與互動的需要情況下,促進彼此工作運作的順暢,與確保工作結果的圓融,是增進經營成效與競爭力的關鍵要素。所以,回歸個人由自己做起,能夠對位思考、感同身受,是促進工作好關係的重要關鍵。

 在雜誌上看到這麼一則故事,引發許多思考。

 一家知名週刊雜誌記者李小姐,打電話預約訪問時間。當她提出了幾個時間,邀訪的吳先生都正好沒空。若一延再延,勢必拖過截稿時間。於是,吳先生只好委碗地說:「很可惜,看來我可能會錯過這次專訪,我們下個月再約好了。」

 「嗯。」李小姐冷冷地回應一聲,毫無客套。接著,「啪!」地掛上電話。

 吳先生木然地呆了幾秒鐘,反問自己:「我,說錯了什麼嗎?」積極地回想方才的對話,像錄影帶一般在腦海重播一次。「沒有吧!應該沒有說錯什麼。」吳先生彷彿在安慰自己,但是心裡還是有點忐忑不安。

 當天下午,在朋友的聚會中,聊到該週刊雜誌,歷年來發行量很高,每一期廣告都滿檔,同仁們士氣很高。臨走前,有位朋友補充:「聽說,他們編輯部的記者都很跩呢!」

 「記者都很跩呢!」吳先生心裡知道上午的對話是怎麼一回事了,就不再為溝通不良而內疚。

 意外的是,過了一個月,李小姐記者又打電話來約時間,聲音及語氣判若兩人:「吳大哥,記得上次約訪時,您說這個月可能比較有空,現在我們來約個時間吧!」過程中,李小姐主動說明:「上個月我也很忙,不瞞您說,上次約您專訪那天,家母意外往生,她生病住院一段時間了,但走得太突然,我的心情很沉重……」

 要人在遭逢重大變故,還要強顏歡笑工作,的確是很為難的事。沒有機會事先了解的吳先生,為了非但沒有體諒她的苦楚,甚至誤解她很跩,深深的自責並為自己懺悔。

 當你看到這樣的故事發展的時候,你會起甚麼念頭?把這個故事的場景搬到自己的工作職場,你又會有哪些聯想?甚麼時候會有「掛電話」的行為出現?

 在第一時間,接到「掛電話」的待遇時,你會怎麼回應?之後,在聽到李小姐面對重大變故,還堅持工作的完成,你又會怎麼想?

 如果你是李小姐,你會想到你「掛電話」的行為,會如何影響對方嗎?你還有其它的處理方式嗎?

 人在看到別人或自己受苦的時候,心裡面會生起不忍的心,產生憐憫、同情的感受,內在心理會生起想去消解痛苦的動力,或是去幫助別人、安慰別人,或是去解除自己的痛苦感覺。這樣的心念是人與生俱來的「不忍人之心」,也是佛法中所說的「悲心」。

 有了這份不忍人之心,人們比較能夠站到對方的立場上來看事情,比較能夠體諒別人,而促成工作上的合作與人際好關係。相對的,失落了這份不忍人之心,可能是堅硬的鐵石心腸,以批判的態度,破壞了人際關係,造成組織溝通內耗而不自知。

 而這份不忍人之心,不是只有看到對方痛苦或軟弱的情況下,才需要使用。而是在工作的各種狀態下,都必須以感同身受對位思考的方式呈現。尤其是,發現對方言行舉止不妥當、或是矛盾衝突的情況下,想要用嚴厲的、批判的、快速的方式加以制止之時,更是需要由對位思考、感同身受的「悲心」出發,對人與事的處理,才容易建立平衡、有效的工作好關係。

 因此,享受工作好關係,重點不在於你做出來的方式如何,而在於你的心態是什麼?

2006年6月22日 星期四

愛是左手牽右手


文/劉美珍

我和先生就像左、右手的默契與依賴,習慣彼此的存在

一對男女戀愛時,最初的肢體接觸是手牽手。牽手的感覺令人難忘,心裡小鹿亂撞,有一分莫名的感動。

結婚後,我還是習慣與先生手牽著手上街,有些同事遇見了,很驚訝地對我們說:「哇,你們已經結婚了還手牽手,還在戀愛呀?」

其實夫妻生活就像自己的左手摸右手一樣,少了刺激,已成為「習慣」。這樣的習慣,其實就是愛,只不過不像熱戀時的烈愛,而是經過長時間沈澱,更顯深刻濃醇。

「習慣」在不知不覺中牽繫著一個人,就像每日清晨一定要喝杯咖啡,很難戒掉。

左手幫右手搽乳液,右手幫左手搽指甲油,穿衣襪、戴手套等,也都單手難以成事,需要兩手互相幫忙。夫妻間的相處也是如此,也許激情不再,但不能沒有對方,只要分隔幾天,就自然而然想念彼此。

我和先生就像左手和右手,兩者間激情不多,熟悉、默契與依賴卻多,習慣彼此的存在。

【本文摘錄自《PChome電子報‧講義堂幸福報2006/06/12

2006年6月15日 星期四

相愛過的人,怨恨也最深!


文/戴晨志2006/06/08

美好日子,千萬別拿來生氣!

有一個王姓婦人問李嫂:「如果妳的老公有外遇,妳會怎麼處理呢?」

李嫂想一想說:「我嘛……我會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!」

「啊,真的啊?看不出來妳會這麼大方啊!」王婦不敢置信地說。

「對呀,睜一隻眼,再閉一隻眼,意思就是,我要用槍瞄準他。」李嫂說。

每對情侶,都有自己面臨的問題,有些是個性不合,有些是第三者介入,有些是雙方家庭的不和睦……

其實,談戀愛中的男女最甜蜜,每天情話綿綿、濃情蜜意、如膠似漆;可是一旦感情出了狀況,或是蜜月期過去,很可能就會翻臉、爭吵。

在美國密蘇里州的藍泉市,有一名女子與男友吵嘴;警方凌晨四點半,接到男子報案電話,說是女友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。當警員趕到兩人住所時,赫然發現,這名二十四歲的妙齡女子,喉嚨裡竟然卡著「一支手機」!

原來,這對情侶吵架時,男子想用這支手機,女友一氣之下,搶過手機,乾脆把它塞進嘴裡,不讓男友使用,可是,她自己卻差點喪命。還好,女友送醫急救後,已取出手機,沒有大礙。

後來,處理該案的警員說:「我真的沒聽過這種事,真是太離譜了!我不知道她吞下的手機,是哪個廠牌的,也不清楚當時那支手機,是處於響鈴模式、還是震動模式?」

有人說:「相愛過的人,怨恨也最深!」

的確,因為愛過,一旦有衝突,心中的怨恨也最深,都覺得對方怎麼會這樣?怎能如此對待我?怎麼如此不了解我?

其實,「美好日子,千萬不要拿來生氣、不要拿來悲傷!」多想想對方的好,想想自己有什麼不好?

一個人只要學習「讚美善意、擴大善意」,就可以看見別人的「優點和美意」。我們常自以為是,也常只看到自己的好,看不見別人的好,因而生氣;可是,就像一首小詩所說:「為了小事發脾氣,回頭想想又何必?別人生氣我不氣,氣出病來無人替。」所以,別生氣,生氣會傷身體、更會傷和氣啊!

【本文摘錄自《PChome電子報‧幽默加油站

2006年6月13日 星期二

學習以服務為目的

鄒景平/資訊科技專欄作者

 每個人學習的目的不同,有些人是為了好奇而學習,有些人是迫於壓力,為了父母、為了學位而學習,有些人是為了保持競爭力而學習,有些人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學習,不論目的為何,大家會很自然的認為「學得越多越好。」,因此,陳立夫先會說出「知足常樂,惟於學問則不然。」的話,然而,學習真的是越多越好嗎?

 我們內心對學習的渴求,加上外在環境的急速變化,面對各種新觀點、趨勢、書籍和科技工具層出不窮,我們不但要有錢,還更要有時間來學習,世界潮流不停的變化,我們跟在後面不停的追趕,從「藍海策略」、「世界是平的」,到「從歷史看人物」、「告別娑婆」,那一本不是好書?但我們真的有那麼多時間仔細的讀嗎?作者寫一本書要花多少時間?我們能花多少時間讀一本書?假如讀者心中不是有個學習目標和知識體系,這樣跟著潮流讀,快快讀盡天下書,真的就能成功嗎?

 農業時代延續了3千年,工業時代才2百年,資訊時代不到30年,雖然時代進步到以網路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,但我們的學習和行為模式,卻常常來不及改變,我們在資訊貧乏時代所形成的很多習慣,依然主宰著大多數人的行為,我們把太多時間放在學習上,然而卻很少有機會應用學來的東西。「知、行」其實是一段功夫,古人說「學以致用」,是先知後行,先學後應用,而今網路時代,專家們所提出「隨需學習(Learning on Demand)」主張,是先行後知,先做工作,當發現問題需要解決時,才趕快去學,而一個良好的企業學習環境,就是能在員工需要學習時,能夠以「right time、 right place、 right content、right style」方式,馬上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。

 看再多的新知,若是沒有目的和服務對象,就會流於散漫,服務對象太廣泛,力道就不會強,就以我最熟悉的數位學習為例好了,我每週要跟蹤的電子報、部落格和演講投影片,真的很多,而我對很多主題都有興趣,從社群帶領、企業導入案例、高等教育應用、數位教材開發與評鑑、學習科技最新發展趨勢與技術等統統涉獵,像部落格(blog)、維基(wiki)等觀念,都是我最先介紹給國內的,這雖然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慾,但也花費了太多的時間,以致自己除了寫文章之外,還未能將所知發揮更好的用途,不能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,努力與收穫不成比例,這讓我痛切檢討自己這種以好奇為目的的求知模式,也開始調整自己的學習思維。

 我不再追著國外的報導跑,例如看外國人寫再多的部落格撰寫要訣,若是自己不親自寫作,那搬弄來、搬弄去,都是別人的心得,對自己的益處不深,所以看個一、兩篇,也就夠了。除非我使用過幾個不同的部落格服務供應商,也透過RSS(編按: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指一種分發和匯集網頁內容的XML格式)訂閱方式來閱讀別人的部落格,觀察過博客圈的生態,那我跟學生談起來時,才會理直氣壯,而當我真有需要深入了解相關文件時,上網去找也很方便呀!關於「社群經營」的書,我雖看了三、四本,也寫了教學投影片,但教起課來,總覺得枯燥生澀,當我實際經營「第八個習慣+感動」這個線上論壇後,才會對書中所談的一些現象有深入感受,甚至因為文化和參與對象的不同,而得到不同的觀察,更可貴的是,當我教課時,有網路上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參考。

 這麼多年來,我才發覺數位學習的觀念、理論、方法和工具都不難,它不像我原先所學的電機學科難以入門,但數位學習真正的難處在應用的深度,在找出服務對象的潛在需求,並提供恰當的經營模式,尤其要從學習者出發,提供他可以具體執行的步驟與案例,當我們把服務對象描繪的越清楚,把他們的需求了解得越透徹,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就越大。

 學習以滿足好奇心為目的固然快樂,但只是滿足了小我的需要,若能設定服務對象,從服務對象的立場和需求著眼,並提供他們能接受的學習模式,經濟效益才會明顯,在大陸上「中華會計網」的成功,就是有明確的服務對象和解決方案的緣故。

 孫中山先生說:「人生以服務為目的。」,學習也該從服務的角度來思考,才能達到主客互惠的最佳效果。

2006年6月12日 星期一

把失敗當禮物,把痛苦當老師

活著,就必須不斷攀登命運的峻峰

人,不能一直坐在針尖上,讓自己不斷「喊痛、悲傷、流淚」!噩運已經降臨、悲痛已經造成,人也有夠「衰」,而跌倒了谷底;但,我們必須趕快「跳離針尖」,勇敢找尋新的出路!

在美國攻讀博士班的最後一個暑假,我想回台灣度假、省親。買好機票、一切就緒,我就打電話回台北家裡:「媽,我下星期就回台灣了,坐聯合航空××號班機,×點抵達中正機場,到時候,妳叫晨陽到機場來接我。」我在越洋電話裡告訴媽。

突然之間,媽在電話裡哽咽、低泣了起來。

「媽,妳怎麼了?」我不明就裡地問。

「……」媽還是抽泣著,不語。

「媽,到底發生什麼事了?」

「晨陽……他……」媽媽在電話裡,斷斷續續地說:「晨陽他……已經不能去機場接你了!」

「為什麼?」我驚訝地問道。

「晨陽他……他的一個眼睛已經瞎掉了……」媽媽話一說出來,哭得更厲害:「他現在躺在醫院裡面,剛動完手術,一個眼球已經開刀拿掉了……」

「……」我一聽呆住了,怎麼會這樣呢?

「你要自己找朋友到機場接你,我們沒有人可以開車去接你了!」媽告訴我。

晨陽,是比我大一歲的哥哥。

在未曾謀面的「晨光」大哥過世後,爸媽為再出生的兒子取名「晨陽」。

晨陽很聰明,從小爸爸就教他彈風琴,所以小學三四年級時,就在教會擔任「司琴」;但因小朋友個子不夠高,教友往往只看到「風琴蓋」,而看不到誰在彈琴?

在學校裡,遇有遊藝活動、畢業典禮,或婚喪喜慶,老師或爸爸都會安排我們一起表演--晨陽彈琴,我唱歌。

後來,晨陽唸台中一中肄業、轉唸空軍電子通訊學校,在空軍雷達通訊單位服務多年。退役後,轉至桃園機場「桃園地勤」工作。

有一天,他開車甚累,在下交流道時,迷糊地打瞌睡;一不注意,就衝撞至停在路邊的大卡車。「轟!」一聲巨響,瞬時之間,汽車前擋風玻璃被撞得稀爛,眼鏡也撞碎了,而眼鏡碎片插入晨陽的右眼,以致血流滿面,模糊難辨。

一驚醒過來,晨陽發現,他滿臉都是血,一眼全部看不見,但神智還很清楚;他用手摀著血流如注的眼睛,一邊求救,叫人急救送醫。

而爸媽與在三軍總醫院當護士的嫂嫂,也都先後趕到醫院急診室。經醫生診斷後,確定眼球已經被刺破,右眼已經刺爛了,不可能再恢復視力,所以醫生要爸爸簽下「手術同意書」,將晨陽的右眼球開刀摘除。

爸爸說,他的手在發抖,看著親生骨肉的眼睛瞎了、看不見了,而醫生卻無情地宣告--「晨陽的右眼不可能再恢復視力,一定要把眼球挖掉!」

爸媽當時內心的悲慟,可想而知;但又期盼能有一絲「奇蹟和希望」,所以遲遲不敢簽下手術同意書,拿掉兒子的右眼球。

而在旁的嫂嫂,看著發生巨變的丈夫,更是悲痛萬分;然而,她沒有哀聲痛哭,而是如她護士身份一般,鎮定地配合醫生的指示。最後,是嫂嫂當機立斷,簽下手術同意書,讓醫生開刀,拿掉晨陽的右眼球。

當我從美國回來,看到晨陽的眼睛時,我很「尷尬」,因為,我不知道說話時要看他的「左眼還是右眼」?他裝了一個「人工眼球」,但我一時之間,還分不清楚到底哪一個眼球是「真的」,哪一個是「假的」?是看不見的?

不過,晨陽一向是很「樂觀」的,當他出院後,無法忍受每天過著「搭公車上班」的日子,所以又執意要買一輛中古車;他認為,他還有「一隻左眼」,還可以慢慢適應,並逐漸練習開車。

當然,爸媽不同意,而且簡直是氣死了--怎麼那麼不聽話、不愛惜生命,「只剩下一個眼睛」,不好好坐公車上班,竟然還想要「開車」?

但是,晨陽的意志十分堅定,他在爸媽面前說,他不能「瞎了一個眼睛,就一蹶不起、就被擊倒」,他還是要像以前正常人一樣,自己開車上班,並且要「更勇敢地站起來」!

是的,晨陽站起來了。雖然他右眼裝的「義眼」,無法像真的眼球一樣靈活轉動,但已頗像「真眼球」。儘管剛開始,失去右眼,僅剩下一隻「近視的左眼」,走路時,很不習慣、不平衡,但他還是必須克服困難,調整自己的情緒,踏出自己的步伐,勇往向前!

後來,晨陽轉任一家美商人壽保險公司,從基層業務員幹起,以親身的遭遇來推廣人壽保險,所以業績甚佳,升遷亦快;七、八年來,他已經從零,不斷地升遷,到目前當上美商喬治亞人壽公司的「處經理」!而且,他的業績仍然名列前茅,經常出國接受頒獎、旅行!

而他的口才、熱忱,以及不斷往前衝的幹勁,實在讓人不易察覺--他竟然只有一隻左眼,而他所能看見的「視野」,只有我們的一半。當他度過艱難的適應期後,現在開車也十分「勇猛」,在高速公路上超車、走路肩的技術未曾退步,亦常接到超速罰單!(哈,開玩笑的!)

人,就是要「愈挫愈勇」、「打落牙齒和血吞」,不是嗎?或許人跌倒了、挫折了、眼睛瞎了、或斷了腿,然而,人都必須懂得忍住傷痛、堅強奮起,來「扭轉自己命運」啊!

「愈挫愈勇」四個字,我很喜歡,因為它代表一個人--就像晨陽一樣,有「不認輸、不認命、不甘被命運擊倒的信心與勇氣」!

有人說:「忘卻失敗的人,才能成功!」的確,我們要將挫折、失敗拋諸腦後,愈挫愈勇地「挑戰命運」,並勇敢地向「成功標竿」邁進啊!

激勵小語

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,絕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。~貝多芬

所謂活著的人,就是不斷挑戰、不斷攀登命運峻峰的人。~雨果

誰只要「聽天由命」,誰就要擔負一份罪孽。~羅曼.羅蘭

王邦雄教授曾說過一句話:「一個人的主體生命夠堅強,也就不怕外在的客觀世界倒了。」

外在的世界有挫折、有打擊、有意外、有污衊……然而,我們內在的主體生命必須夠堅強,才不會被擊倒!而且,假若我們能夠「把失敗當禮物,把痛苦當老師」,並發憤圖強站起來,則「今天的失敗,可能就是明天的成功呀!」

被針扎過嗎?一定有!

痛嗎?一定很痛!

怎麼辦?唯一的辦法--「趕快離開針尖吧!」

人,不能一直坐在針尖上,讓自己不斷「喊痛、悲傷、流淚」!噩運已經降臨、悲痛已經造成,人也有夠「衰」,而跌到了谷底;但,我們可以做的是--「跳離針尖,勇敢找尋新的出路!」

有個小朋友跌腫了、撞痛了,眼淚直流,大聲哭了;媽媽十分憐惜地摟抱他,安慰說:「別哭、別哭、媽媽疼!來,媽媽幫你吹一口仙氣就好了,不疼、不哭……」

媽媽能吹「仙氣」,我們也能!低潮時,我們不妨為自己「吹一口幸福的仙氣」,讓我們跳離那「極端悲痛的針尖」!只要我們願意勇敢跳出,我們就可以為自己「改變命運」啊!

2006年6月7日 星期三

誠信

誠信,人之第二生命。
誠信,燭照人類走向文明的火炬。
誠信,人生的信譽證。
當老實人,說老實話,做老實事。
真誠是偽善的天敵,它能贏得所有人的心。
真實包括了道德,偉大蘊含了美。
生命誠可貴,誠信價更高。
誠信不是萬能的,沒有誠信是萬萬不能的。
誠信,你有嗎?沒有!那還不快去找!
輕諾者則寡信,與其寡信,不如勿諾。
真者,精誠之至也,不精不誠,不能動人。
誠信的人乃是上帝最高貴的作品。
一個人活在世上,應該時時刻刻說真話羞辱魔鬼。
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臨大節而不可奪也。
我們不該光用嘴來誠信。
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!
所守者道義,所行者忠信,所惜者名節。
人不誠則無信,人無信則無義,誠信乃人之根本。
虛偽的真誠,比魔鬼更可怕。
輕諾則寡信,與其寡信,不如勿諾。
對己能真,對人無偽。
誠實是格言的第一章。
誠信是人生最重要的行囊。

2006年6月5日 星期一

寧可辛苦一陣子,絕對不要辛苦一輩子!

晨陽,是我的哥哥。他在台中一中唸書時,彈得一手好鋼琴,也是合唱團的伴奏。然而,在唸了兩年之後,他不唸了,他覺得在學校唸書很浪費時間,自己唸、補習可以了。所以,在我父母堅決反對之下,他自己固執地去辦了休學。可是,兩次大學聯考,他都落榜了,只好去唸空軍通訊學校。退役後他在桃園中正機場地勤工作,晚上為了賺錢,也去開計程車。

一天,他半夜空車回家,太累了,迷迷糊糊打了瞌睡,一不小心,撞上前面的卡車,整個玻璃碎掉了;而他的眼睛也被強力震碎的玻璃和眼鏡片,刺了進去。

當他驚醒過來,發現滿臉是血,一個眼睛完全看不見。後來,救護車還來不及過來,而他的車子引擎還沒熄火,所以,就右手摀著滿是鮮血的眼睛,左手開著車,獨自前往醫院求助。

當我爸媽趕到醫院時,醫生要我爸簽下手術同意書,「把兒子的眼睛挖掉一個!」我爸說,他手在發抖,不敢簽字,因一簽字,兒子的眼睛就要被挖掉一個。可是沒辦法,爛掉的眼球不拿掉不行,最後,我嫂嫂忍住淚水,簽下同意書,將我哥的眼睛挖掉一個。

當我從美國回台,看到我哥的眼睛時,我不知道該看他哪一個眼睛,因為其中有一個是真的,但一個是假的,是裝飾用的「義眼」。

人,總是在碰到重大意外與挫折時,才發現過去的傲慢、自大、不聽勸言;人,總是在跌到谷底、一無所有時,才知道自己滿身傷痕,已無退路,而他唯一的一條路是勇敢地往上爬!

後來,晨陽換了一個工作,在一家美商人壽保險公司擔任業務員。當時,他三十四歲,從最基層、一切從零幹起;雖然他只剩下一個近視頗深的眼睛,但為了生活、為了妻兒、為了將來,他必須停止流淚,因為─個奮鬥向前的人,「沒有流淚、抱怨的權利」!

七年過去了,晨陽在美商喬治亞人壽公司,升上了「處經理」,也是全公司成績最佳的「件數王」,也多次出國旅遊、接受表揚。

王大空先生曾說:「樹的方向,由風決定;人的方向,自己決定。」

是的,人必須「戰勝挫折、讓夢想永不停航」;只要我們擁有「EQ智慧」、擁有「挫折容忍力」,並發揮「行動意志力」,就可以「以今日之我,勝過昨日之我;以明日之我,勝過今日之我」!

因為,只有「勇敢站出來、接受挑戰,才有機會」!有些人,在職場上經常抱怨「長官不公平、大小眼」、或「偏袒別人」;但是,只要我們心存「吃苦像吃補」、「做別人的工作、學自己的功夫」、「別人摸魚,我要捕魚」,則他日,我們一定可以享受「流淚播種,歡呼收割」的喜悅,因此,在千禧年來臨之際,我期許自己:「人的成功不是靠能力,而是靠毅力!」「或許有一時的僥倖,但絕對沒有永遠的埋沒!」「只要找到路,就不怕路遙遠」

三餐與牛排


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,老三出生時,我們常常叫她「小寶貝」。為了不使另外兩個人傷心,老二就叫「中寶貝」,老大叫「大寶貝」,還有一個是「老寶貝」,他們都叫我「媽咪」,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「超級大寶貝」!

四年前,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:「媽咪,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,像小時候 一樣嗎?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,你就不會太忙,就可以了吧?」那時我聽了很難過,為他的懂事,為他的耐心(他本是心急的孩子)而心疼。常常,孩子們一直在等,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,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,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。

寒假中,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,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,你加一匙糖,我加一杓麵粉地,合力做了一個蛋糕,等烤好了,他吃不多,喜歡的只是過程

有一個孩子,常常問父親:「爸爸,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?」

父親說:「週末吧。」到了週末,孩子早早起床,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,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。

孩子一直等,等到了傍晚,父親回來了,孩子說:「爸爸,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?」

父親說:「我加了一天班,太累了,明天再說。」但是,明天又明天,這明天一直沒有來。孩子長大了,老父親說:「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?」

孩子說:「對不起,爸爸,我現在很忙,要加班、要照管一家大小,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。」

現在世界上的觀念,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,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(Quality time),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,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。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。道生博士(Dr. James Dobson)舉了一個例子(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家庭的基督教領袖,著有《管與教》等書,銷售超過一百萬本。)

有一個人去吃牛排,等了半天,餓極了,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。

「怎麼這麼小?」

「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。」

「可是我吃不飽。」

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,但固定、足夠的三餐更重要。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,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,就認為他會滿足了。優質時間--是他興沖沖放學時,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。優質時間--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,你在那裡傾聽、安慰、鼓勵。如果錯過了,等我們有空時,問他「今天過得如何?」他只會說「還好!」。

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,她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「在場」。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,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?就是沒有被抓到。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「缺席」時,會有什麼後果?

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「優良傳統」,就是和孩子「單獨約會」。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,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。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,然後下盤棋;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,在火車站看火車,他會不捨地說:「再看一列自強號、一列復興號、一列莒光號就走!」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。

雖然有三個孩子,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《獨一的嬌兒》。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,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,「量」的累積更重要。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。每過一日,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,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?當建造不好,要拆是很痛苦的事。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,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。有人說,養成一個好習慣,須要六個月;也有人說,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,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,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。每一日都何等重要。我們所花的時間,構成我們的生活,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。

有一位教育家說,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。我儘量提醒自己,孩子說話時專心 聽,也注視他們的眼睛。常常,就在這專注的時刻,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,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。擁抱、親吻、稱讚、鼓勵,這些永遠不嫌太多。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,他也會把愛流露出去,而不是成為一個「give me,give me」(給我,給我)不滿的孩子。四年級的老二上學期得了五育獎及模範生,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,老師給的評語:「謝謝韡函對 xx同學的包容和幫助。」

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,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:「等妳們到了我這個年紀,你不會因為失去一筆生意,或少了一個客戶而後悔,但妳若沒有花時間在丈夫、孩子身上,妳會悔恨不已。」

有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房間,一直說:「我還有好多話要告訴你,對不起,我一直都那麼忙。」她一直說,一直抱歉,最後,孩子放下收好的皮箱說:「媽,何必再說什麼呢,我明天就要去念大學了。」

一個孩子在我們身邊差不多有十八年,日子很快會過去,我們也有一天要交出成績單。放棄作父母的責任,就會失去作父母的權柄。一個叫不動的孩子,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。

願我們趁還有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時,作盡職的選擇。

2006年6月2日 星期五

最愛總是已錯過,悟心起,身邊眼前最值得珍惜




一見傾心卻放手,沒關係,更美好的還沒遇上...




大約十年前,跟現在的老公剛剛認識,那時我們只是因為研究專案而一起工作的朋友,

有一天閒聊時他突然說了一句話,讓我印象深刻。
他說:「最後跟妳在一起的,通常不是最愛的人。」

當時年紀小,我直覺他說的這話有點問題:我當然會跟我最愛的人在一起,如果那個人不是我的最愛,

我幹嘛和他在一起呢?
後來因緣際會,我們成為男女朋友,有一天我突然想起這句話,開始追問他,到底誰是他的最愛呢?

沒想到他堅決否認他曾經說過這句話。




十年過去了,這中間我們相戀、結婚、工作,每天為生活忙得不可開交,沒有太多時間想這件事。

一直到最近發生的這件事,我才了解那句話的真義……

前陣子去南韓旅遊十一天,南韓的青瓷小有名氣,我想買個青瓷做紀念。到了慶州,

意外發現一家小小的青瓷店,店裡的櫥窗有兩個小小的青瓷油燈,樣子非常可愛,

我們進去問了價格後,同行的一位老師立刻決定買下它,大家問我要不要買下另一個。




我猶豫了,並不是因為價格,那個青瓷油燈折合台幣不到五百元,而是當時念頭一轉,

我想既然青瓷在南韓那麼有名,那在南韓其他地方,一定有許多青瓷店,說不定有更多好看、

不同造形的青瓷油燈。因此我決定不買那個油燈,反正接下來的行程,一定會有更多美麗的油燈供我挑選。

尋尋覓覓終難得,緣滅了,錯失良機懊悔不已




說實話,一上遊覽車我就有點後悔了。然而我一再告訴自己,不用擔心,

我馬上就會找到一個比那個更好看的油燈。

結果在南韓的後面幾天,我每看到賣青瓷的店,都會忍不住進去找油燈,結果想當然爾,

我沒有買到。由於花了不少時間在找油燈,這也才發現,原來大部分南韓的青瓷店,

賣的都是杯子、花瓶,很少人賣油燈,我不禁猜想,說不定那兩個油燈,是全南韓「唯二」的油燈。




回到台灣後,因為最終沒有買到青瓷油燈的關係,我總覺得這趟南韓行,唯一的遺憾就是那個油燈;

我還在個人新聞台,特別寫了兩篇文章,哀悼我與這個青瓷油燈的緣分,竟如此短暫。

昨天收到一位在台灣的南韓朋友寄來的e-mail,信中他說,他看過我在新聞台的文章了,

他以後回南韓,有機會再去慶州,會幫我把那個油燈買回來。




他的好意讓我很感動,不過我也開始認真思考,我真的有這麼喜歡那個青瓷油燈嗎?

喜歡到不擇手段的擁有嗎?在這個青瓷油燈出現前,青瓷這個名詞對我沒有任何意義,

為什麼我對這個青瓷油燈如此喜愛及懷念,還特別寫了兩篇文章描述它的出現,以及與我無緣的過程!

後來我終於了解,我喜歡這個青瓷油燈最大的原因,並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多特別、

價值有多高,是因為當我發現錯過後,後來花了很多時間去尋找,想要彌補這個遺憾。




而在這個過程中,卻發現原來這個青瓷油燈的可貴及特別,竟然沒讓我再找到另一個

一模一樣的東西,也由於這份惋惜,讓青瓷油燈在我心中的身價快速提升,變成最想擁有的一件東西。

最愛總是已錯過,悟心起,身邊眼前最值得珍惜

有了這個想法後,我不禁想,如果當初在慶州就買下了那個青瓷油燈,

現在它可能成為家裡眾多擺飾之一,可能在一年中有幾次朋友來訪,問起這個可愛的油燈,

我的介紹詞可能僅是:「有一年我去南韓玩的時候,順便買回來的油燈。」

想到這裡,我心中突然出現十年前沒有得到答案的那句話,「最後在一起的人,通常不是最愛的人。」




我想,當初老公想要告訴我的意思,其實應該是,並不是因為這個人是你的最愛,

所以上天嫉妒你而讓你們分開,而是因為分開後,你才發現他的好,於是花了許多時間去尋找、

去挽回,想要彌補心中的遺憾,但當你在這件事上面所花費的時間愈多,

他在你心中占的位置也愈來愈高,可能當初覺得還好的東西,轉眼間變成了最愛,更變成了心中的遺憾。

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在追求著心中的最愛,卻發現新的東西永遠比不上最愛,

因此不斷放掉手邊的東西,又再去追尋……




常聽人說,失去了才懂得珍惜,我以前不懂這句話的意思,總覺得是要經歷過生離死別,

才會有的刻骨銘心。

現在我才發現,原來每個人在生活中,都已經不自覺的在不斷追尋,追尋著心中的某個遺憾,

卻忘了自己手上擁有的東西。

想通了這點,我回了一封信給那位南韓朋友,謝謝他的好意,

也告訴他不用再幫我尋找那個青瓷油燈了,就讓我心中保留著對青瓷油燈的這份遺憾及懷念,

也希望藉此時時提醒自己,放棄不斷的追尋,珍惜手邊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