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9月20日 星期三

沒有人看好,我才有今天

不久前,有一位曾贏得世界冠軍的大陸羽球選手熊國寶來台訪問。


記者照慣例問他:「你能贏得世界冠軍,最感謝哪個教練的栽培?」木訥的他想了想,坦誠的說:「如果真要感謝的話,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的栽培。就是因為沒有人看好我,我才有今天。」

原來他入選國家代表隊時,只是個綠葉的角色,雖然球已打得不錯,但從來沒有被視為是能為國爭光的人選。
他沈默寡言,年紀又比最出色的選手大了些,沒有一點運動明星的樣子,教練選了他,並不是要栽培他,只是要他陪著明星選手練球。


有許多年的時間,他每天打球的時間都比別人長很多,因為他是隊友的最佳練球對象。拍子線斷了,他就換上一條線,鞋子破了補一塊橡膠,球衣破了就補塊布,零下十幾度的冬天,依然早上五點去晨跑練體力。
有一年他墊檔入選參加世界大賽時,第一場就遇到最強勁的對手,大家都認為他是去當「犧牲打」的,沒有人在意他會不會打贏。沒想到他竟然勢如破竹的一路贏了下去,甚至贏了教練心中最有希望奪冠的隊友(他實在太清楚大家的球路了),得到了世界冠軍,一戰成名。
沒有伯樂,他一樣證明自己是千里馬。


他的故事很令我感動。
我們當學生的時候都念過一篇有關千里馬的文章,大意是這樣的:
有伯樂,才會有千里馬,如果沒有伯樂的話,本來資質很好的千里馬,可能淪為每天做苦工、在馬廄裡頭吃劣草、病死了也沒人知道牠是飛毛腿的馬。也許大家都因此而相信,一定要有伯樂出現,看出自己的潛能,並且盡力栽培,自己的天賦才能夠發揚光大。於是有很多自認為是懷才不遇的千里馬,一直埋怨時運不濟,為什麼伯樂都沒有出現,害自己埋沒了天才。


其實,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,暗喻的是臣子與君主的關係,在現代的成功學上未必適用。人跟馬大不相同,馬無法自己找主人,而多數的成功者,卻都能以一種天生的嗅覺,好像螞蟻聞到甜食的味道一樣,自己走出一條路來。

直到他們成功之後,有人要他們說出他感謝的人,他才回顧來時路,把對自己有恩的都記在心上,時時掛在嘴邊。
仔細檢視起來,每位伯樂所扮演的並不是「一路扶持、始終相依」的角色,多半只是一個使他走向某一條路的啟蒙者、一位曾經鼓勵過他的恩師、一個精神支柱,甚至是一個曾經打擊過他、說過重話的人。他或許陪過成功者一段,但終須放手,最重要的障礙還是成功者自己跨越的。


沒有任何的成功者是個讓諸葛亮費盡心力來扶持的阿斗。成功的人其實都是自己的伯樂,只是不敢完全歸功於自己。

2006年9月11日 星期一

"失誤"的行程比"光速"還快

一個男孩,要高中畢業了,他想要一輛新車,作為畢業禮物,
而他的父親也不厭其煩地帶他,跑了很多家車行。
畢業典禮完了,一家人回到家中。
他心中期望著,他家門會停著那輛,他最喜歡的新車。
沒想到,一回到家,什麼徵象也沒有。
只見他爸爸笑咪咪地,從書房裡捧出一本燙金的聖經來;對他說:「兒子啊,老爸真高興你畢業了 ! 」
當時,一股幾乎是來自地獄裡的怒氣,充塞了這個兒子。
他沒想到,自己所敬愛的父親,會是如此無聊又無恥的混帳東西。
他二話不說, 掉轉了頭,就往外走。
一走,就走了三十幾年。
在他父親的喪禮上,這個兒子,終於回來了。
他看著,那個「混帳老頭」下了喪。
扶著傷心的母親,回到了家中,當他走進他昔日的房間裡。
他看他兒時所有的一切,都沒有變,
只是,在他的書桌上,躺著一本聖經,
那本令他徹底失望的「畢業禮物 」。
這時,他對「爸爸」的情緒,是複雜的。
但往日的怒火,畢竟已消殆了許多。
他坐下來,開始翻著,他三十多年前拒絕的「禮物」。
也看到,聖經的內頁,有著父親的筆跡:
「 給我心愛的兒子.湯米,
願你如鷹般展翅上騰,奔跑卻不困倦,行走卻不疲乏。」
他又翻過一頁,展現在他面前的,是一張 發黃了的支票:
那票額,正是當初,他看中的一部車子的價錢,
而那日期,正是他高中畢業的日期。
湯米的驚訝,是難以用文字形容的,
他的悔意,也是無法用任何行為來減輕的。
只是,當時那份年輕的愚思,使他失去了一生最寶貴的父子親情,
而最奇怪的是,漫長的三十年中,他從來沒有想過:
自己的判斷,可能是錯誤的,
失望的憤怒使他相信了,一個致命的謊言:
那個愛他十八年的父親,
便在一夜之間,變成一個可怕的惡魔,
衝擊他的心胸。
湯米不是唯一陷在這種陷阱中的人。
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,有多少次,
是用了一個小小的「失誤」,而鑄成了一生無法彌補的大錯呢 ?
因為,我們太容易犯下,各種「小小」的「失誤」。
但是,每一個失誤,所能造成的後果,卻是難以追回的。
因為,「失誤」的「行程」,走得比光速,還要快。

2006年9月4日 星期一

有做、做完、做對、做好

 文/何飛鵬

在每個月都要做的檢討會中,有一個雜誌團隊營運出現了問題,我仔細檢視了他們的產品,我直覺的感受到,他們並沒有真正瞭解讀者的需要,產品因而也就沒能真正滿足讀者。於是我嘗試建議:定位應如何調整,內容選題應如何修正。沒想到這個單位主管竟告訴我,他們就是這樣想,也是這樣在工作。

我十分納悶,這本雜誌的內容,跟我所說的方向明明差距很大,怎麼會一樣呢?仔細分析,我終於瞭解:這是執行面的落差所造成。因為他們的定位大致是對的,但理解不深刻,工作的落差很大,所想的和所做的完全不對稱,以至於結果完全不一樣。

嚴格來說,工作有四個層次:有做、做完、做對、做好。如果事情很簡單,流程很清楚,工作有做就等於做完,甚至就等於做對、做好。如下班要關燈這件事,只要有做,就是做對、做好,四個層次沒差別。但大多數工作並不是這麼簡單。以辦公室的電話總機為例,有做、做完、做對、做好完全不一樣。因此人人都在做總機,但每個人都不一樣,你很容易辨認誰是好總機,誰是壞總機,而他們的工作成果,也反映了整個公司的嚴謹程度

「有做」與「做完」的層次是具象而明確的。由於許多工作的步驟複雜,有做不等於做完,因此公司管理為什麼會講究流程標準化,會追逐最佳實務,這都是要讓每一項工作,不論誰做、不論什麼時候做,每一次都確定有做,而且做完,並期待得到一樣的結果。

「做對」與「做好」則是質量的層次,不容易用過程來檢驗,而是看結果是否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,如果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,就是沒有做對,也沒有做好!

以前面的雜誌團隊為例,他們的定位沒錯、方向沒錯,也編出一本刊物,這是有做,也做完;但讀者不認同,這是沒做對,也沒做好。當我再仔細檢查,更有趣的事情出現了,有許多內容吻合定位,選題是對的;但仔細看,不是無病呻吟,內容沒搔著癢處,就是一筆帶過,輕描淡寫。這就是典型的沒有做對、沒有做好。

「有做、做完」是表面的層次,比較容易完成,當大家水準都不高時,做了就是好的。但當整個社會成熟了之後,競爭激烈,那講究的就不只是做了沒,更要求要「做對、做好」。每一次看日本的電視節目,處處表現出一個高度成熟社會,每一件事都要做到極致的精神,每一個工作者都要花一輩子去追逐一件事。他們的敬業、他們的研究精神、他們對客戶的態度,我可以感受到那是一個追逐「做對、做好、做極致」的社會,每一個人、每一種工作都在追逐「達人」的境界。

我幾乎可以確認,目前台灣社會的水準,只在「有做、做完」的層次,離「做對、做好」還很遠,每一個人、每一種工作,都應該仔細想一想,還有多大的成長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