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6月13日 星期二

學習以服務為目的

鄒景平/資訊科技專欄作者

 每個人學習的目的不同,有些人是為了好奇而學習,有些人是迫於壓力,為了父母、為了學位而學習,有些人是為了保持競爭力而學習,有些人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學習,不論目的為何,大家會很自然的認為「學得越多越好。」,因此,陳立夫先會說出「知足常樂,惟於學問則不然。」的話,然而,學習真的是越多越好嗎?

 我們內心對學習的渴求,加上外在環境的急速變化,面對各種新觀點、趨勢、書籍和科技工具層出不窮,我們不但要有錢,還更要有時間來學習,世界潮流不停的變化,我們跟在後面不停的追趕,從「藍海策略」、「世界是平的」,到「從歷史看人物」、「告別娑婆」,那一本不是好書?但我們真的有那麼多時間仔細的讀嗎?作者寫一本書要花多少時間?我們能花多少時間讀一本書?假如讀者心中不是有個學習目標和知識體系,這樣跟著潮流讀,快快讀盡天下書,真的就能成功嗎?

 農業時代延續了3千年,工業時代才2百年,資訊時代不到30年,雖然時代進步到以網路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,但我們的學習和行為模式,卻常常來不及改變,我們在資訊貧乏時代所形成的很多習慣,依然主宰著大多數人的行為,我們把太多時間放在學習上,然而卻很少有機會應用學來的東西。「知、行」其實是一段功夫,古人說「學以致用」,是先知後行,先學後應用,而今網路時代,專家們所提出「隨需學習(Learning on Demand)」主張,是先行後知,先做工作,當發現問題需要解決時,才趕快去學,而一個良好的企業學習環境,就是能在員工需要學習時,能夠以「right time、 right place、 right content、right style」方式,馬上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。

 看再多的新知,若是沒有目的和服務對象,就會流於散漫,服務對象太廣泛,力道就不會強,就以我最熟悉的數位學習為例好了,我每週要跟蹤的電子報、部落格和演講投影片,真的很多,而我對很多主題都有興趣,從社群帶領、企業導入案例、高等教育應用、數位教材開發與評鑑、學習科技最新發展趨勢與技術等統統涉獵,像部落格(blog)、維基(wiki)等觀念,都是我最先介紹給國內的,這雖然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慾,但也花費了太多的時間,以致自己除了寫文章之外,還未能將所知發揮更好的用途,不能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,努力與收穫不成比例,這讓我痛切檢討自己這種以好奇為目的的求知模式,也開始調整自己的學習思維。

 我不再追著國外的報導跑,例如看外國人寫再多的部落格撰寫要訣,若是自己不親自寫作,那搬弄來、搬弄去,都是別人的心得,對自己的益處不深,所以看個一、兩篇,也就夠了。除非我使用過幾個不同的部落格服務供應商,也透過RSS(編按: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指一種分發和匯集網頁內容的XML格式)訂閱方式來閱讀別人的部落格,觀察過博客圈的生態,那我跟學生談起來時,才會理直氣壯,而當我真有需要深入了解相關文件時,上網去找也很方便呀!關於「社群經營」的書,我雖看了三、四本,也寫了教學投影片,但教起課來,總覺得枯燥生澀,當我實際經營「第八個習慣+感動」這個線上論壇後,才會對書中所談的一些現象有深入感受,甚至因為文化和參與對象的不同,而得到不同的觀察,更可貴的是,當我教課時,有網路上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參考。

 這麼多年來,我才發覺數位學習的觀念、理論、方法和工具都不難,它不像我原先所學的電機學科難以入門,但數位學習真正的難處在應用的深度,在找出服務對象的潛在需求,並提供恰當的經營模式,尤其要從學習者出發,提供他可以具體執行的步驟與案例,當我們把服務對象描繪的越清楚,把他們的需求了解得越透徹,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就越大。

 學習以滿足好奇心為目的固然快樂,但只是滿足了小我的需要,若能設定服務對象,從服務對象的立場和需求著眼,並提供他們能接受的學習模式,經濟效益才會明顯,在大陸上「中華會計網」的成功,就是有明確的服務對象和解決方案的緣故。

 孫中山先生說:「人生以服務為目的。」,學習也該從服務的角度來思考,才能達到主客互惠的最佳效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