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上的互動關係,常常是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最頻繁的互動關係。然而,人際互動關係的不良,常造成的組織溝通障礙與內耗,卻是每個企業浪費時間最大的地方。
依據美國管理學會的調查,每週因溝通不良而浪費5.6小時,佔整週40工作小時的14%時間,累積1年就是7週的時間。而在很多課程中,問到該企業因溝通浪費的時間比例時,大多數的人都會回答:「我們浪費時間的情況沒有比這個數字少。」
由此看來,如何營造良好工作關係,就成了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關鍵了。但是,人際互動的關係,是人與人之間的雙向關係,組織可以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,有充分的資訊公開共享,卻不能夠替代個人,在做好營造良好工作關係必要的責任與努力。
保持柔軟的心,與人為善,是享受人際良好關係的基礎。但是,在忙碌的工作職場中,追求成效是工作的基本要求,良好工作關係的基礎,仍然奠基於工作成果的展現。因此,在快速的回應與互動的需要情況下,促進彼此工作運作的順暢,與確保工作結果的圓融,是增進經營成效與競爭力的關鍵要素。所以,回歸個人由自己做起,能夠對位思考、感同身受,是促進工作好關係的重要關鍵。
在雜誌上看到這麼一則故事,引發許多思考。
一家知名週刊雜誌記者李小姐,打電話預約訪問時間。當她提出了幾個時間,邀訪的吳先生都正好沒空。若一延再延,勢必拖過截稿時間。於是,吳先生只好委碗地說:「很可惜,看來我可能會錯過這次專訪,我們下個月再約好了。」
「嗯。」李小姐冷冷地回應一聲,毫無客套。接著,「啪!」地掛上電話。
吳先生木然地呆了幾秒鐘,反問自己:「我,說錯了什麼嗎?」積極地回想方才的對話,像錄影帶一般在腦海重播一次。「沒有吧!應該沒有說錯什麼。」吳先生彷彿在安慰自己,但是心裡還是有點忐忑不安。
當天下午,在朋友的聚會中,聊到該週刊雜誌,歷年來發行量很高,每一期廣告都滿檔,同仁們士氣很高。臨走前,有位朋友補充:「聽說,他們編輯部的記者都很跩呢!」
「記者都很跩呢!」吳先生心裡知道上午的對話是怎麼一回事了,就不再為溝通不良而內疚。
意外的是,過了一個月,李小姐記者又打電話來約時間,聲音及語氣判若兩人:「吳大哥,記得上次約訪時,您說這個月可能比較有空,現在我們來約個時間吧!」過程中,李小姐主動說明:「上個月我也很忙,不瞞您說,上次約您專訪那天,家母意外往生,她生病住院一段時間了,但走得太突然,我的心情很沉重……」
要人在遭逢重大變故,還要強顏歡笑工作,的確是很為難的事。沒有機會事先了解的吳先生,為了非但沒有體諒她的苦楚,甚至誤解她很跩,深深的自責並為自己懺悔。
當你看到這樣的故事發展的時候,你會起甚麼念頭?把這個故事的場景搬到自己的工作職場,你又會有哪些聯想?甚麼時候會有「掛電話」的行為出現?
在第一時間,接到「掛電話」的待遇時,你會怎麼回應?之後,在聽到李小姐面對重大變故,還堅持工作的完成,你又會怎麼想?
如果你是李小姐,你會想到你「掛電話」的行為,會如何影響對方嗎?你還有其它的處理方式嗎?
人在看到別人或自己受苦的時候,心裡面會生起不忍的心,產生憐憫、同情的感受,內在心理會生起想去消解痛苦的動力,或是去幫助別人、安慰別人,或是去解除自己的痛苦感覺。這樣的心念是人與生俱來的「不忍人之心」,也是佛法中所說的「悲心」。
有了這份不忍人之心,人們比較能夠站到對方的立場上來看事情,比較能夠體諒別人,而促成工作上的合作與人際好關係。相對的,失落了這份不忍人之心,可能是堅硬的鐵石心腸,以批判的態度,破壞了人際關係,造成組織溝通內耗而不自知。
而這份不忍人之心,不是只有看到對方痛苦或軟弱的情況下,才需要使用。而是在工作的各種狀態下,都必須以感同身受對位思考的方式呈現。尤其是,發現對方言行舉止不妥當、或是矛盾衝突的情況下,想要用嚴厲的、批判的、快速的方式加以制止之時,更是需要由對位思考、感同身受的「悲心」出發,對人與事的處理,才容易建立平衡、有效的工作好關係。
因此,享受工作好關係,重點不在於你做出來的方式如何,而在於你的心態是什麼?
人來到這世界上,終究是孤獨的,如何解脫過去的枷鎖,放下以往的包袱,只有認真看待自己才做得到。 常常我們所缺少的,不是往前走的勇氣,而是往後看的決心;認真活出最有價值、不會後悔的人生,是我們唯一可以對得起這輩子的決定。 當自己跨越那一步之後,儘管往後仍有萬般繁雜的紛擾,我相信眼前就是坦途,就算回不去過去的習慣,誰又說的準自己的未來? 來到這世上本來就沒打算活著回去,我一輩子都要這樣走下去!
2006年6月30日 星期五
對位思考,感同身受
馮仁厚/群仁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